作为去年以来活跃的大宗商品品种, 煤炭价格和供应问题一直备受各方关注。近期, 一大批煤炭增产稳价政策陆续出台, 疫情暂时减缓了煤炭需求。煤炭行业研究人员认为, 市场平稳运行可期。一大批政策显然需要加强煤炭安全保障。为实现“双碳”目标, 我国鼓励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但受各种因素制约, 新能源发电的实际贡献与装机容量并不成正比。尤其是去年下半年, 部分地区出现了“煤荒”“电荒”, 也使得多方观点趋于统一, 即在“双碳”目标下, 有必要正确认识煤炭和煤电的价值。
       近期, 国家层面的文件再次明确, 要加强煤炭安全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明确印发《现代能源体系“十四五”规划》, 强化煤炭安全保障。
       优化煤炭产能布局, 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5个煤炭供应保障基地, 完善跨区域煤炭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 增强跨区域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提出要加强煤炭和煤电保障能力。统筹矿区资源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有序批准一批优质先进产能煤矿。加快在建煤矿建设投产, 推动符合条件的应急保障产能向常态化产能转变。以示范煤矿为引领,

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和升级水平变换。深化煤矿安全改造。科学规划建设先进燃煤机组, 安排一定规模的配套电源保障供电安全, 按需调节电源促进新能源消纳, 保持合理装机裕度, 严格执行新项目煤耗等最新技术标准。推动落实煤电企业电价、税收、贷款等扶持政策, 鼓励煤电企业向“发电”型综合能源服务企业和多能互补企业转型。在稳定煤炭价格方面, 国家发改委4月18日透露, 将根据各方面意见, 抓紧完善煤炭行业哄抬价格违法行为认定标准的相关规定, 推动有关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切实维护煤炭市场价格。秩序, 更好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地方规划陆续出台, 优质煤矿审批速度加快, 确保煤价稳供。重点产煤区要抓好落实。
        4月21日下午, 山西省政府召开全省煤炭增产保障供应和外运工作电话会议。会议提出, 在确保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的前提下, 全力增加煤炭产量, 保障外运供应。要拿出真招、真招、硬招, 着力破解煤炭生产和涉煤运输的难点和堵点,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山东省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2022年山东省煤炭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左右。稳住全省生产, 聚焦入库条件好、安全有保障、智能化水平高的“三类煤矿”, 积极释放先进产能, 增产滨湖煤矿产能40万吨/年;万福煤矿项目建设推进, 产能180万吨/年。稳定省外供应, 加大山西、陕西、蒙古等省外煤炭资源开发力度, 引导重点用煤企业与省外煤矿签订中长期合同。 《四川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煤炭绿色开采。坚持“以小养大、提质减劣”的方针, 保持合理有效的产能规模。到2025年, 优质煤矿生产比重达到50%以上。优质煤矿的审批或核增速度也在加快。近日, 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编制的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伊敏露天矿产能验证报告通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审核。
       蒙古东部优质产能的释放, 对保障东北煤炭供应、保障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稳定社会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4月20日, 新疆能化公司伊犁一号矿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据悉, 伊犁一号矿是新疆第一座经国家开发和批准的千万吨级现代化地下矿山。发改委, 设计产能1000万吨/年, 使用寿命142年。资料显示, 该项目于2007年正式开工建设, 2020年12月8日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需求暂时处于喘息期, 煤价稳定运行前的“煤炭超级疯狂”市场可以预料, 已经给各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期, 由于多地疫情防控升级, 煤炭市场进入难得的喘息期。根据研究机构益美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

受当前疫情影响, 沿海电厂日用电量同比下降10.8%, 库存同比增加23.2% , 供需呈宽松状态。今年水电出力好于往年同期。以三峡水电为例, 依梅网络模型预测, 4月20日, 三峡水电发电量3.024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2.5%, 较上月末增长近50%。 3月份, 同比增长50%。增量比较明显, 同时也挤压了火电, 导致近期火电日耗持续下降。预计到5月份水电仍将比目前增长近20%。近期动力煤市场仍将疲软。展望后市, 一煤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杨杰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煤炭供需端正进一步向好。相关部门将研究明确煤田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 有望引导市场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近日, 通用电力规划设计院相关专家4月25日表示, 在绿色和安全的双重要求下, 煤炭行业要搞清楚是什么, 明确煤炭产能提升空间。同时, 行业要优化产能结构,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相关大型煤炭基地要综合发展, 转向综合能源服务。此外, 各方应共同完善储备体系, 确保供应稳定。加快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 既可以发挥煤炭在保障能源供应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可以为新型电力系统和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保驾护航。